AI不应该只停留在实验室、或论文中,而是应该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。
我们在研究AI问题时,总是喜欢将问题分类,比如视觉、自然语言等类型,然后在已有的数据集中,设计模型结构,一点点调优,最后追求那一点点的模型指标上的提升。
但面临实际问题时,却以“缺乏数据”、“这不是我研究的类型”等借口得出无法解决的结论。
但只要我们静下心来想想,真实的需求不就是这样吗?它不在乎你的指标是92%还是93%,不在乎你的假设条件,甚至不在乎你的推理时间是100ms还是120ms。在乎的是你真正帮助用户解决了问题。从收集数据、到问题建模、模型训练、接口工程,在乎的是这些真正能让方案落地的部分。
AI技术要想真正落地,就必须面对真正的用户需求。
我们面临实际的用户需求时,有可能会出现需求描述不清或过于简短等问题,这时就需要和用户沟通,细化用户需求,有可能还要做部分假设。在螺旋式开发过程中,还会存在:demo->试用->增量开发->试用等反复递进开发的过程,这在实际落地中,都是可能存在的。
比如,AI模型市场就有这样一个需求:
求一个能分析中国古诗词的Ai模型
文如其人。我们能否通过对某个人诗词的Ai分析,比如关键词,比如语境,结合人生经历,得出某个诗人比如苏东坡的性格特质;
客户的需求是根据输入文本,推理性格特质。输入文本是属于NLP的范畴,而性格特质则可能需要开发者先做一些假设,形成一个简单的字典,然后进一步和需求方沟通了。
再比如,
一个AI能生成高清手绘图的模型,
我需要一个ai能生成各种配饰的高清手绘图。就是需要一个AI手绘设计师,这样就可以让我的画图师每天都有事情可做了。画图师是根据手绘图用犀牛绘制成能3D打印的图。当然如果AI能直接出犀牛格式的图,那就更好了。
客户的需求是一个非常专业的细分领域,但需求本身却并不一定复杂。图片生成在AI领域属于成熟问题,通过视觉建模有解决方案,但可能需要和客户进一步沟通,获取更多的微调样本数据。
AI模型市场有很多类似的客户真实需求,等待被解决。解决这些需求,都需要专业技能+行业知识的整合,但也只有这样,才能真正解决客户的问题,创造真正的价值。